大清早,徐元茂就来跟母亲辞行。

老夫子在秦家一共待了三天,享受到从未吃过的饭食,这点令他十分的满足。

从他走时的表情就能看出,他只是在意秦家的饭食而已。

人家志在庙堂之上,对于乡下人的秦家,压根没看上眼。

老夫子给月湖先生的书信,前一日便送达。

送信的二娃子回来说,天岚峰的路不好走,去一趟腿都快累折了。

刚吃完早饭,祥叔已经把马车套好了,准备前往天岚峰。

秦欢试图躲在房里装病,结果在老马的骟猪刀下,还是乖乖的上了马车。

坐进马车,他感觉自己都快得马车恐惧症。

好在这次有母亲陪着一起,这才没让他感觉像是坐进棺材一样。

马车行到天岚峰半山腰就走不下去了,只有蜿蜒的小道供人行走。

祥叔把竹筐卸下来时想替他背上,在母亲的反对下,秦欢只能自己背着三十多斤重的束脩,脚步蹒跚的往上走。

母亲的理由很简单,进学之路再苦也要自己走,旁人是替不得。

更何况,自己背着束脩,是对先生最起码的尊重。

说的好有好道理啊。

秦欢真的觉得千百年以来,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情是一样的。

就跟小时候家里人常说,读书是为你自己读的,苦也好累也罢,都得你自己担着。

一路上,秦欢都在磨磨蹭蹭的。

就像小学生上学一样,总是希望能拖一会是一会。

快到山顶时,他背着竹筐,体力几乎耗尽。

整个人累得像条狗一样,躺在地上,实在走不动了。

然而,跟在后面的祥叔,年纪大过他好几轮。

照样步伐稳健的像只散步的老鹿一样,这就让他很没脸面。

难道祥叔每天都吃玛咖?

看到自己连个老人都不如,他只能这样自我安慰自己。

一行人坐下休息,秦欢好奇的问母亲“为什么你对读书人这么上心?”。

他很不满母亲对待读书人的态度。

因为他知道,大宋的读书人是个什么德行。

被大唐压抑了几百年的读书人,在赵二文人治国的理念下,仿佛爆发出群体性的自嗨。

这便是母亲所尊敬的读书人,秦欢很不以为然。

“你外公,你舅舅都是些武人,当初娘看着你爹潇洒飘逸的,还以为是个读书人,谁知道最后还是个粗人。”

“哈哈,原来娘你有文人癖好啊,哈哈”秦欢躺在地上笑的上气不接下气。

一旁的两人听见他拿母亲开玩笑,也是转过头忍住不笑。

“你……”

见儿子根本没想继续走的意思,母亲狠心的给老马使了个眼色。

然后秦欢立马像上山的兔子一样,跑的飞快,惹得后面三人哈哈大笑。

终于到了山顶,只见一座破败的草庐矗立在小路尽头。

院前的篱笆东倒西歪的,小黄狗懒洋洋的趴在屋前晒着太阳。

见着有人来,黄狗站起来叫了两声,又趴下去继续晒太阳。

“你说叫我读书,读书读到最后,就像这什么月湖先生一样,变成野人?”

“小小年纪,哪儿那么多废话。你外公家一屋子的粗人,你秦家也全是粗人,娘就指望你做个读书种子。往后从你这传下去,人家说起老秦家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。”

母亲敲了下草庐破旧的木门,朝里喊道:“月湖先生可在,元茂先生推荐……。”

“信收到了,我还没死,进来吧”屋内传来回声。

众人走进草庐,只见一老头披着破长褂,依偎着火堆翻弄瓦罐里的黑糊糊。

老头转过身瞅了下,然后很随意的说道:“想请我下山,拿几条羊腿来,可不行。”

母亲一听老头没有立马拒绝,赶忙回道:“厚礼已备好,就等着先生下山呢。”

“你儿子有脑疾?”

“现在已痊愈。”

“可曾开蒙?”

“至今尚未开蒙。”

“十五六岁,尚未开蒙,还曾患脑疾。”老头从地上站起来。

然后围着秦欢绕了一圈又说:“得加钱,要不你就另请高明。”

“只要月湖先生肯下山,秦家的家财任先生自取。”

听母亲话的意思,只要这老头想拿,整个秦家的钱都有能送出去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