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大,不瞒你说,此事咱还没想好,老四那小子一心想着就藩,咱还得好好磨磨他的性子。”
“爹不用顾及我,四弟胸有沟壑,此番又大破北元,扬我大明国威,再说,爹您也知道我的心思。”
见好大儿一副将太子之位视作烫手之物,想要往外推的样子,朱元璋也是嘴角一抽。
老大不想干,老四不愿意干,一个二个把这天底下最为尊贵的位子嫌弃了个遍。
朱元璋不禁有些发愁。
王师班师回朝,忙活了几日,才算是安稳下来。
待朱棣在得知朱元璋回京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后,也是感慨姜还是老的辣。
洪武前期,朝堂之上隐隐被分化出两个党派,一方是以刘伯温、宋濂为首的浙东派,一方则是以徐达、汤和为首的淮西派。
两方一文一武,本就互相看不顺眼,所以平日里也是矛盾颇多。
而事实上,朝堂上的党争其实是朱元璋默许所导致的。
利用党争,在刘伯温死后,朱元璋又将胡惟庸处死,废了宰相,浙东一派自此大受折损。
朝堂上淮西派的声音也愈来愈大。
此次北伐,蓝玉围援不利,恰好给了朱元璋削弱淮西派的机会,所以对于蓝玉的惩罚,老朱可是一点都没留情面。
不然仅凭蓝玉是已故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这一身份,就算他围援不利,也不至于削爵废官。
老朱什么心思,朱棣门清,此番严惩蓝玉,估计是真动了将太子之位传于他的心思。
可老朱借口郭桓案又大肆杀了不少出身浙东派的官员,这一点倒是让朱棣有些意想不到。
不过不管怎么说,老朱的做法倒是与朱棣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原因无他,皆因为拒马河一战的背后极有可能文官推波助澜的身影。
这一点,是朱棣根据察可台提供的线索推测出来的。
虽然没有得到证实,可纵观大明一朝,能够清楚的知道边防信息及在地方上有着不小的权柄的人。
无非是那些个世家大族背后的文官。
地方上的世家盘根错节,牵扯甚大,如何应对此事,朱棣心中已有腹稿,可却不是现在。
自大明改良宝钞、铺设水泥道路、变革商税,又接连因为胡惟庸、郭桓的案子斩了数万人之多。
接连的变化早就触及了部分官员的内心,也动摇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。
哪怕拒马河之战背后真有世家的参与,朱棣此时也不便出手,风声鹤唳下,只会适得其反,届时引得世家狗急跳墙就不好了。
世家大族积累颇深,盘根错节,又与文人士子联系紧密,只要笔杆子一动,稍有不慎就会颠倒黑白。
若要对付他们,还需温水煮青蛙才好。
另外,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,朱元璋在下令处死浙江的布政使后,将原山东布政左使调动到了浙江,又从中央空降了个新的山东布政使。
安安稳稳的在京师过了几天舒坦日子后,朱棣又坐不住了,直接领着自己新编的燕王府侍卫来到了工部的军器局。
说起来,这不是朱棣第一次来军器局了,出征前他便带着侍卫来这里取过火铳,上次走的急,他就没怎么注意这里的环境。
可如今看来,堂堂一个官方机构,带给朱棣的感官却是刷新了他的下限。
无他,脏乱差一个不少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